警惕App以服务之名偷窥 让数据采集增进公众福祉
发布日期: 2021-10-14 08:44:48 来源: 广州日报

日前,有博主爆料,有不少App都存在反复读取用户相册、索取用户定位信息等问题。

面对用户的“隐私质疑”,几乎所有的互联网类公司均回复“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进行信息采集”。苹果iOS15系统,也借“优化用户体验”之名,会不断地将信息变化反馈给App。当用户选择了开启权限,又没有关闭该App,苹果系统会认为,用户可能随时会使用App提供的服务。他们的设计逻辑是“用户可能随时要用你的服务了,你们做好准备。”安卓系统也是一样,用户信息被不断采集。

近年来,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过度索权、频繁骚扰、侵害用户权益的问题突出。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用户通过App,在网络中留下了消费记录、移动轨迹等各类个人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后,能完整地还原一个人生活习惯和消费需求,这让个人隐私具有数据价值和商业价值。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App几乎都在最大限度地采集全口径信息,也包括精准的位置信息。

显然,保护个人隐私防止App“偷窥”需要用户提高警惕、强化自我保护,但更重要的是加强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今年元旦生效的民法典中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不得实施可能破坏他人隐私和隐私权的行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是人格权编的重要内容。“网络安全法”也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明确规定。无论是有偿出售,还是无偿分享,无论是用来牟利,还是为了猎奇,都是明令禁止的。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App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对此有明确界定。7月28日,中国互联网协会组织召开重点互联网企业贯彻落实“数据安全法”座谈会。12家企业近40人参会。这是政府加强监管之举。

有法可依更应有法必依。企业应肩负起责任,杜绝利用技术认知差异欺负用户,显性及隐性地违规过度采集个人信息。企业应在合法合理范围内追求经济效益,更有责任保护用户权益。如果只顾眼前利益,用技术的方式“偷窥”或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则背弃了社会责任。

对用户个体而言,无论因为何种目的,被采集个人信息的终归在感受上不会很舒适,但又似乎无处逃避,只是希望它被严格限制。信息保护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全社会一道发力、共同答题,才能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火墙”,让数据采集增进公众福祉。

(李冀)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