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企业责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联合在上海发布《2021年中国一线城市出行平台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报告围绕目前互联网出行行业中切实存在的痛点和矛盾,结合报告中采集的相关数据,对互联网出行平台的生存现状和司乘关系做出深度分析。
从2010年到现今,网约车行业已形成了“一超多强”市场格局,它的出现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也为大众带来了便利的出行体验;在网约车兴起前,出行方式较为单一,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更是常常出现“打车难”问题。而网约车的出现不仅使得出行更便捷、更实惠,也为交通运输领域新业态的发展注入了创新活力。
但在网约车发展的十年间,平台也始终在寻求与司乘之间的关系的平衡点。司机加盟平台,从平台中获得收入;乘客选择平台,从平台得到便利;平台招募司机,吸引乘客,为自身开拓市场的脚步加速。不过,近来这样的平衡却有被打破的迹象。
报告显示,中年男性是网约车司机主力军,但从业时间多在3年以下。整个网约车行业司机流动性非常大,不少司机从业时间仅为三个月以内,甚至只有十几天,这主要是因为有些司机对于行业及平台规则、政策和福利并不了解,实际上路后心理落差大所导致的。
从网约车司机专职及兼职状况分布上看,专职司机占据网约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占比约77.51%,而兼职网约车司机仅占22.49%。半数以上平台司机驾驶车辆为非自有车辆,其来源于所属出租车公司或者平台合作的租车公司,每月需交纳一定“份子钱“或租金。这笔租金数目不小,基本在6000元左右,有些司机想要租赁环境更好的车辆,则可能每月需要上交近万元的租金。
从《调研报告》数据来看,出行平台的乘客群体呈现“年轻化”特征,对早晚高峰出行有较多需求。在出行选择方面,网约车已成为绝大多数乘客首选,74.75%的乘客会选择通过滴滴平台打车。在打车偏好理由方面,安全性、响应时长、以及价格和补贴、车内环境和司机素质均是乘客在打车时会考虑的因素。
不少乘客表示,使用头部平台主要是出于习惯。但随着平台逐步发展壮大,其实际计费与预估车费存在较大偏差、高峰期响应速度慢、大数据“杀熟、杀贵”、安全事件频发等问题,对于乘客的合理权益也产生了诸多影响。很多乘客在早晚高峰出行时,需要高加价才能叫到车辆,如果不愿加价,就要面临排队十数分钟仍叫不到车的尴尬。
在面对乘客“价格高、打车难、没有优惠、大数据杀熟”的质疑时,很多新兴平台开始脱颖而出,正在越来越受到乘客的欢迎,乘客逐步转而使用其他出行平台。很多聚合类平台依托其软件定位在便捷度及专业度方面受到了乘客认可,在响应速度方面更是受好评。一些新兴平台可能在价格方面优势不大,但司机服务表现较好,也获得不少乘客的赞许。
《调研报告》认为,网约车行业仍是头部企业占优势的局面,但新锐企业的出现,正在通过各种方式来重新吸引司机与乘客,或许会将逐步改变这样的格局。近期,国家监管部门动作不断,先后制定了多条法律法规,也在制约头部企业占据市场支配地位后导致的不公平竞争等现象的出现。(记者 李佳佳)
-
1广东与青海企业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开展合作建平台
-
2广州海关关区化妆品出口增长明显 “减证便企”成效显著
-
3海南自由贸易港举办境外发债首次专题宣讲会 推动跨境证券投融资便利化
-
4制度创新让更多企业享受政策红利 坚持从创新中寻找活力
-
5五部门规范教育收费 促进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
-
6文化和旅游部新规将促进在线旅游规范经营 重点规范不合理低价游
-
7中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078.12亿元 应对外部挑战和严守风险底线相结合
-
8中国制造业PMI连续6个月站上荣枯线 我国经济景气持续恢复向好
-
9电子竞技行业为何岗位“吃不饱”?完整产业链体系亟待确立
-
10提升服务业水平 助力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