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将于2020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针对大数据杀熟、非法删评论等现象,《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进行虚假宣传;不得擅自屏蔽、删除旅游者对其产品和服务的评价;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基于旅游者消费记录、旅游偏好等设置不公平的交易条件等。
央视网记者根据微博热门话题评论数据统计发现,网友们遇到的大数据杀熟事件不仅发生在旅游产品的购买过程中,在点外卖、电商购物时,同样有不少人有类似的体验。
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的现象。具体来说,互联网消费平台通过用户的行为数据,为用户制定精准的用户画像,进而判断用户的消费偏好、消费水平和消费意愿强烈程度,并向不同用户推送不同的商品价格。
根据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19年大数据杀熟调查结果,大数据杀熟具有隐蔽性,维权难以举证。尽管过半数被调查者有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但由于经营者通常以商品型号或配置不同以及享受套餐优惠不同、时间点不同等理由进行自辩,同时不对外公布具体算法、规则和数据,所以消费者遇到类似问题后,维权举证往往非常困难。
大数据杀熟已不是第一次被法律法规提及。201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以下简称《电商法》)的实施让该问题有法可依。通过对比《电商法》和《暂行规定》发现,前者对大数据杀熟的惩戒力度更大。
央视网记者通过在裁判文书网检索发现,与大数据杀熟相关的判决仅有一例。原告称自己与同事在同一平台向同一商家订购了同一份套餐,且送货地址相同,但自己的配送费却比同事贵1元。原告认为该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手段实行区别定价,侵犯自身合法权益。最终,法院认为两份订单下单时间不一致,平台可根据交易量对配送费进行动态调整,驳回原告的所有诉讼请求。
虽然法律法规对大数据杀熟现象明令禁止,但不少网友认为,目前关于大数据杀熟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判定是否“杀熟”的界限比较模糊。换言之,这一概念具有主观性和模糊性,这可能导致相关企业与消费者理解不一致。
从这点出发,便不难理解为何企业被指存在大数据杀熟问题时,一般都会以新人红包、新人专享或系统出错等理由予以否认。(王静远 阚纯裕):
-
1减少自助餐浪费别忘管好后厨 通过少量多次的方式来准备食物
-
2六成白领遭遇过职场PUA 关系落差忽视平等
-
32020年5月1日新规将实施 加大违法行为惩戒力度
-
4退役军人待遇最新政策目录清单 待遇政策越来越完善
-
5从走街串巷回收废品到进入社区分拣垃圾 走近垃圾分类指导员的日常
-
6韩国520所学校停课 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和聚会
-
7中国民航稳健恢复 8月国内航空客运共完成4535.1万人次
-
82020年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 增速较7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
-
9蘑菇街回应裁员 优化掉部分非强相关业务
-
10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在河北固安设置跨省城市航站楼 直线距离约10公里